多元治理理论 多元治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政府角色
公共治理理论是一种关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相互协作的理论框架。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介绍公共治理理论中政府的角色。
1. “多元共治”与哈肯的协同理论
哈肯在1971年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并在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系统中,尽管其属性不同,但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多元共治也与哈肯的协同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元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在尊重社会主体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协商、协调、合作的目标。
2. 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元治理理论与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奥斯特罗姆认为,在社会治理中,不仅政府是权力的来源和主导者,还存在着多个权力中心,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理论主张政府不是唯一的意志代表和权力来源,而是在社会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权力共享和资源共享。
3. 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多元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政府不仅要制定政策和法规,还要积极引导和协调各方力量的参与。政府可以发挥媒介和平台的作用,促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协调各方利益的平衡和整合,推动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
4. 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的实践
多元治理理论强调实践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即通过科学的决策和民主的参与,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应在习近平同志“四个全面”理论整体框架指导下,积极推进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和对话,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民主决策。
5. 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
罗森布鲁姆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他提出了多元公共行政观。多元治理理论与罗森布鲁姆的观点相呼应。罗森布鲁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是多元治理的一部分,政府作为行政主体,不仅要行使行政职能,还要积极引导和协调多方参与,实现公共行政的有效运作。
6. 具备条件的发育与构建
现代治理理论认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治理主体的发育与构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政府作为治理主体,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7. 协同治理的特征
协同治理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各子系统协同性、自组织间的协同和共同规则的制定等特征。政府在多元治理中需要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通过与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和协调,实现共建共享和整体获益的目标。
8.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
多元治理手段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放权”和“顾客至上”理论的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以市场为依托进行治理功能外包,这实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结构重组,将原先界限分明的治理主体与客体重构为合作共治的关系。
公共治理理论中的多元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治理中的积极引导和协调作用,倡导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共享和协同,实现公共事务的科学治理和民主决策。政府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在多元治理中发挥着关键的角色。